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研究所所长吴承国,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玉米育种第一线,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鄂西北大地。
吴承国参与选育的鄂玉10号创下了亩产903.25公斤的我省高产玉米新纪录,打破了我省乃至我国西南山区玉米育种长期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定为适于结构调整的优质品种、国家推广的12个玉米品种之一,曾在全国四个玉米区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他参与选育的鄂玉16号已推广种植5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还被孟加拉国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达2万亩,成为我市第一个在国外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选育,主要由玉米自交系选育和玉米杂交种选育两大部分组成,从玉米基础材料到成功选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9年的时间,每年从播种到收获需要近5个月的时间,因此吴承国绝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度过。艰苦的工作环境,枯燥的工作内容,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而吴承国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事业的执着,默默地坚持,从未退缩。
育种实验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玉米授粉,田间有露水是做不成的,只能在近中午时分田间干燥了才能进行。夏天的气温非常高,中午的田间更是难熬,吴承国常常连续几个小时弯着腰为玉米人工授粉,腰累得直不起来,锋利的玉米叶片不时会划伤皮肤,伤口在粘糊糊的汗水浸泡下格外疼痛,高温中暑也偶有发生,但他从来没叫过苦。
南繁加代能使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时间缩短一半,选育出的自交系也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990年以来,吴承国几乎每年都和同事一起到海南陵水执行南繁任务,从头年的10月份一直干到第二年的4月份。因为经费紧张、人手少,他们得自己动手干农活,还得买菜做饭搞生活。在海南,授粉的工作量更大,特别是做杂交授粉非常复杂,授粉时间更是紧张,因此,他们两头不见天,除了吃午饭外,一般都是从日出干到天黑。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吴承国掌握了较全面的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技术,并能很好地结合我国西南山区自然条件和玉米生产现状开展玉米育种工作。吴承国因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被选为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马铃薯专业组委员。他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八五”至 “十一五”玉米育种攻关,每年承担国家玉米区试、湖北省区试等试验课题,参与及主持选育了鄂玉10号、鄂玉16号、鄂玉25号等3个国审玉米品种和鄂玉14号、鄂玉24号、堰玉18号、堰甜玉28号等4个省审玉米品种,均被湖北省科技厅登记为重大科技成果,使十堰市农科院在玉米育种方面在湖北省名列前茅,为湖北省乃至我国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篇。该同志工作表现突出,曾被市政府授予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曾荣获十堰市首届 “车城英才奖提名奖”和十堰市首批重点项目创新团队——十堰市玉米育种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